目前分類:不重要的大道理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近在看一本介紹史籍校讀的書,裡頭提到許多校讀史籍的原則,例如在古書的版本一章,提到用不同的版本進行比較時,可參考石經,也就是把經文刻在石版上的碑。透過他的這個脈絡,我才知道石經是作為尚未發明雕刻木板印刷術出現之前傳播書籍內容的方法,他說:
公元一七四年,後漢熹平三年,最高統治者曾叫蔡邕把幾部儒家重要經典寫好刻在石板上,樹立在洛陽鴻都門,也就是當時的太學(國立大學)所在地。石版又厚又大,是豐碑的形式。高一丈,廣四尺,凡七十三碑。當時學者們遠道這而鈔寫和校讀,每天都非常擁擠。不久,又採取捶拓的方法,把石版上的文字都打印在紙上,可以流傳較廣。
  因為傳鈔、印刷經手過的次數越多,訛誤就可能產生更多,所以通常時代越早的本子會越可靠,而「時代越早的本子」到了出土文物挖掘出來很多的今天,就不再只侷限於宋元刻本,也能對照龜甲和金石刻辭。以前學文字學時,其實不太明白為何課堂要特別將古文字的載體:如銅器鐘鼎等也一同介紹,在這個脈絡下才知道這些鐘鼎金石上的文字可被放在校對古籍的意義下而被重視,而在校對的過程中因為文字的訛誤而注意到中文文字形構的變與不變,最後金石和文字就被獨立出來成為被專門研究的學問,因此反過來說才知道所謂「小學從為經學服務中獨立」出來之意。另外一章介紹根據類書或古注中引用到的已失傳的文書的文字,以校對史籍時的一段話很有趣,姑引如下:
高郵王氏父子之於經,精審無匹。顧往往據類書以改本書,則通人之蔽。若北堂書鈔、太平御覽之類,世無善本;又其書初非為經訓而作,事出眾手,其來歷已不可恃。而以改數千年諸儒斷斷考定之本,不亦傎乎!然王氏猶必據有數證而後敢改,不失慎重之意。若徒求異前人,單文孤證,務為穿鑿,則經學之蠹也

wu3vupx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蘭嶼時,H問了我一個問題:如果設計出一個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可以根據使用者的腦波撥放與他相應的音樂,那這樣人類演奏者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wu3vupx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05 Mon 2013 00:39
  • 雜思

  《拉麵王》有一集主角跟一個帥哥美食評論家比賽,比誰做的拉麵比較受女生歡迎。主角著眼於女生追求輕食瘦身的風潮,決定做熱量較少的鹽味拉麵,並點綴各樣鮮豔的蔬菜,然而那位評論家卻譏笑主角不懂「女人心」,他端出來的卻是外表亮麗,也用蔬菜點綴,卻重油重鹹的豚骨拉麵,最後主角以驚人的差距慘敗。「這跟男女無關,年輕人喜歡追求的就是油膩、刺激與份量多」主角聽了仍然滿臉困惑,女生不是常說希望清淡、量少以維持好身材嗎?「這並不是實際的狀態,應該說是女人們的願望吧?」「可是大多數的女生說的好像跟真的一樣,是因為她們不想承認自己忍不住想吃油膩的東西,以致減肥沒多久就失敗,她們不想面對這樣懶惰又意志力不堅強的自己。」「我所說的女人心,就是這種扭曲的心理狀態。」

  其實非關性別,只要是人,莫不被這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給扭曲,一個人的虛偽,有時候並不是他喜歡虛偽,而是他把理想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自己混為一談,有些人口裡宣稱他很理性,但當他被別人指責為很主觀時,他會說:「我是很理性的,你怎麼可以這樣說我!?」其實這樣說時,已經顯示他真的不怎麼理性。奧古斯丁曾說:「既然人人都愛幸福,而幸福即是來自真理的快樂,為何『真理產生仇恨』?為何有人用的名義宣傳真理,人們便視之為仇敵呢?原因是人之愛真理,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愛的;當他愛上非真理之事物時,卻欺騙自己而認定所愛的是真理,又不願被揭穿,於是不准自己相信自我欺騙,如此一來,積久成習,也就痛恨真正的真理了。他們愛真理的光輝,卻不愛真理的譴責。他們不願受騙,卻想欺騙別人,因此真理顯示自身時,他們愛真理,而真理揭露他們本身時,便仇恨真理。結果是:即使他們不願真理揭露他們,真理不管他們願不願,依舊揭露他們,而真理自身卻不顯示給他們看了。」這種弔詭的現象,我有時覺得是來自於人的兩面性──既渺小又崇高,當渺小如我心中暗藏著汪洋般的渴求時,我們因著本身可憐的限制,所以常常把湖水當成海洋的贗品,宣稱已經汪洋恣肆了,有一次皓平因為學校作業問我說何謂人?我那時答了一些官方答案,例如有語言、有藝術、有哲學、有科學等等,但是他就反問我,那你自己覺得呢?我那時突然發現我心中自有一套答案,我就說:「我覺得人是一種尷尬的存在,有著生物的慾望,有生物的慾望也沒什麼不好,只是他同時又有追求美好(有善惡判斷)的心靈,所以他不甘於自己只是個動物,因著這樣心靈的渴望,有時候他們可以很崇高,可以做出反常的事(別人對你不好,你卻對他很好),但是有人卻很邪惡,邪惡通常就是一種因著無法提升,結果自暴自棄,傷害自己的行為也傷害別人。但是這種傷害,是因為他原本有心靈的渴望,如果只是個生物,他並不會報復,也不會想要作奸犯科,這些都是一種想要達到某種美好卻用錯手段的結果。」

wu3vupx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深夜,雖然想要一覺到天明看結果,終究還是輾轉反側,忍不住打開電視看,F-ederer竟然已經落後一盤了。輸球以後因為滿難過的加上剛剛太激動所以到五點多才睡著。想引用一下費板板友說:「相信昨天晚上記錄終結的那一刻,全世界各處角落裡,都有著流淚的面孔」,雖然我沒有流淚,但是回想起Federer離開後落寞的身影還是令人鼻酸,當然我想也可能是我們觀眾的投射,

  之前看《台北人》時,特別容易為了那些沉醉在過去回憶而失去現在的人感到哀傷,因為他們(想像中)的過去是那麼的純粹而完美,而變化之劇烈,讓他們對於投射的熱烈追求,只是在奔向幻影而重重摔落。所以Federer的失利,對於球迷來說最大的衝擊莫過於「怎麼變化的那麼快」?我看網球也才一年半載,Federer的精采故事我可說幾乎錯過了,但是從開始看到現在,大家談論他時總有歷史的重量,而第一次在2012年澳網看到他時,就為他行雲流水的打法給迷住,其實就算是現在,回球常常掛網或是出界,他的動作,仍然會讓你想到他的當年,仍然會隱隱透露出這樣的打法一定曾經有不少故事,所以就算他輸了,還是回想要重複回味。我想這也是讓球迷們很難不去聯想他當年勇的原因,所以這次的失利才格外的令我們震撼。震撼的不是輸球本身(這樣說好像Stakhovsky不值得這此的勝利),而是一切變化的如此快,好像都還來不及適應。

wu3vupx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了一個下午把這個地方整頓了一下,說真的,還頗為滿意的,我盡全力試著修改原始碼,雖然我對這個一竅不通,所以每個都是亂改亂改,然後預覽,其實就是碰碰運氣而已,雖然有些地方仍然差強人意,但是整體來說,已經比我料想的還要好看了,整理好的舒適房間,當然要好好的享受才行。除了享受這個原因以外,當然我也有些打算所以才決定轉戰部落格,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維持下去,因為上次就失敗了。

  轉戰部落格有很多原因,最大的原因恐怕還是意識到自己長篇文章漸少,短篇便條居多,雖然各有各的好處,而且我也有在投踏歌,不算完全沒有長篇,然而我還是希望有個地方可以更為正經,更能督促我發表一些長篇文章。這其實也早在我的預料之中了,只是雖然是預料之內,卻沒有抵抗外來的誘惑,最後仍是沉淪了。在網誌、BBS還有臉書出現以後,書寫這件事就變得越來越隨便,越來越精簡,最基本的謀篇部局大概都已經蕩然無存了,這當然跟載體有關拉,文章內容跟載體有很大的關係,就像書寫工具不方便,書寫器物不發達的時候,寫東西自然要講求精簡,會比文言文更加文言文,所以現在臉書當道,一點點雜碎就寫出來,沒有時間沉潛,自然也無醞釀之事,有的只有混亂的片段。版雖然好一點,然而它其實也不適合發展長文,因為我沒有用筆寫的習慣,所以用網誌已經算是回到我的原點了,要晉身為手寫,恐怕不是現在能辦到的事。

wu3vupx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個禮拜聽到牧師引用論語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說這句話是相對基督教金律而言較為消極,且有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相安無事的味道。竊以為這樣的比較是不成立的,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積極還是消極,全都要從儒家的學術基調的大背景予以考慮,尤其是被後世人所重提不已的「仁」與「義」。其實以上不過是我借以起興來抒發我最近片段閱讀王陽明學說的心得,所以不作嚴格意義的比較,因此也不探討王陽明詮釋的儒家和孔子心中的儒家之差異,以及請容我把「義」換成「智」。

  王陽明在其《大學問》中云:「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 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以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惻隱之心是孟子所言四端之心之一,而這心則是「善」的,嚴格來說這心不是善的,而是「至善」,至善所要表達的,不是說每個人心中的意念,或意念的底層都彷彿聖人一般的高尚,「至善」毋寧說是「判斷善惡的根據」。並不是人心的全幅都是至善的,不然這樣就會變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因此孟子將這「至善之心」規定在四個項目中(惻隱、羞惡、是非、辭讓),不過這「四」我偏向陸象山,四只是
個虛字而已,只一個指點(方向)語,而非內容語,這點詳細會在後面補充,其他的「心」並不在孟子至善的討論範圍內(他只是不討論,他並沒有說剩下的部份不存在或不重要,不然他就不會說「人異於禽獸者幾希」了),當然主要是其他的部分無法勝任「至善」的角色。而這四端之心,宋儒常常會歸結成「仁」或「智(知)」。而這「仁」字到底指出了什麼,可以勝任「判斷善惡根據」的這個角色?回到一開始引的《大學問》就可發現,「仁」是一種人與人(人與物)之間連結時,最基礎的交流內容,也就是說,對於一個不是「我」的外物,我要怎麼去和他互動?其實就是「推己及人」,也就是用自己的狀況去設想他人,我有什麼需要,對方八成也有這個需要,我有這種感覺,對方八成也有這種感覺,所以王陽明用字是很細膩的,他說: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他不是說鳥有知覺,而是在我們的投射下,他是被「設想」有知覺的。同樣的,孺子跟我們也許有種種差異,但是在設身處地的狀態下,他「彷彿」與我們同類了,其實同類就是和我一樣的意思,我覺得摔到井裡頭很痛,我也同時認定他也會很痛,我覺得生命是美好的不想失去,我也同時認定他會是這麼覺得。其實他的「感覺」我們根本無法證明,如果用描述性的語言,他就摔下去後頭破血流,然後心臟停止,然後某些電流從他的感官傳到他的腦袋,然後他的腦袋做出反應後他就有了水從眼睛流下來的現象,但我們在通常的情況下是不會以此方法來觀看世界的。

wu3vupx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又對他說、我是全能的神、你要生養眾多、將來有一族、和多國的民從你而生、又有君王從你而出(創35:11)

 

 

 

wu3vupx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